欢迎您光临中山市台湾事务局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台湾“垃圾文化”
专栏:交流文苑 发布日期:2014-02-19 阅读量:4138 作者:佚名
  我过去有个观点:人就是男人的垃圾和女人的垃圾产生的再生资源,培养好了长成为社会上敢于担当和敢于负责任的人了,就会成为精华;否则,还是会成为社会的垃圾。所以,垃圾也是一种文化,同样是一种文化的习惯和自觉。 
  初到台湾,并且还是乡下小镇,每天一到晚上8点钟,我们正在用餐或聊家常,妹夫总会停下一切去做一件重要的事——倒垃圾。因为垃圾车就是这个时段。妹夫家的垃圾实施分袋分类,实施垃圾不落地直接入垃圾车。 
  始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 “垃圾费随袋征收”和“垃圾分类进社区、入家庭”等办法,通过官民数十年的努力,现已从台北普及到乡下,成为一种民众自觉和习惯的“垃圾文化”。据了解,目前台北每人每日的垃圾量由过去的1.12千克减少到目前的0.39千克,减少65%,人均垃圾费支出也由过去的138元新台币降为现在的36元新台币,整个台北的日产垃圾量由当年的近3000吨降为目前的不到1000吨。 
  任何文化的渗透都必须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台湾“垃圾文化”的生活习惯也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外化于形、内化于心的文化自觉。“别总把大家想得是大好人。”台北的许小姐是从乡下到都市里的“打工妹”,“严格的制度监管和处罚是关键。不过重罚的前提下是先告诉你,进行垃圾分类的广泛的全面宣传。”一项制度的推广,政府的决心和行动起决定作用,台北“垃圾新政”初期,政府从2000年7月动用了7万多政府公务员走上街头,手把手地在各收集点怀揣垃圾袋子推介新政。其次就是社会社团社区力量,包括志愿者。社会规范和个人约束发挥的约束功能和自觉习惯,这作用力有时甚至比政府还大。我们开车去台北并在台北活动期间所产生的垃圾,全部“规范”在自己的车内,并在指定的时间内输送出去,难怪我们到处玩时我开始不理解车上总没有瓶子水或饮料之类的,只要有谁渴了,就找个便买店喝点什么。“台湾有24小时营业的便当店,想喝什么有什么,但如果把东西买在手里,所产生的垃圾如何处理,是件麻烦的事。”外甥女才11岁,就懂得这种习惯。 
文化要变成垃圾容易,垃圾要变成文化,还真的要下功夫去培育! 
   摘自《中山日报》   作者:夏天(夏志红) 

上一页: 改变,扎根历史的土壤上

下一页: 台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