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您光临中山市台湾事务局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加入收藏
详细信息
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孙中山实业思想历久弥新
专栏:台务动态 发布日期:2013-07-26 阅读量:6593 作者:佚名

1531708809764096580.jpg


中山思想与经济建设"分论坛会场。

核心提示
  “长治久安之道,当以发展实业为先。”1922年,孙中山在《复黄肃方函》中这样写道。早在1912年,孙中山主动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后,立刻就把注意力集中到中国的建设事业上来。1918年,他完成了巨著《建国方略》,在内容丰富的“实业计划”中,孙中山把实业建设看作“兴国之要图”、“救亡之急务”,希望通过进行在经济上的现代化建设,使中国成为“全球第一强国”;同时,他又对改善人民生活十分关心,强调中国的经济建设应以“救穷”为急务,通过发展实业来使“民生畅遂”。
  孙中山的实业思想影响几何?当代人如何进一步运用和超越?在昨日下午海峡两岸中山论坛第二分论坛上,各界专家学者围绕 “中山思想与经济建设暨翠亨新区推介”主题进行研讨,把学术研究和经济建设相结合,碰撞出新时期指导建设的思想火花。
  发展经济是解决民生的重要命题
  民生包含衣、食、住、行、育、乐,这些问题如何通过经济发展加以解决,中山先生都作了很好的论述,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
  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谢中凡,台湾实践大学董事长、讲座教授谢孟雄共同主持会议。谢中凡说,我们对孙中山的研究持续了近百年,出了很多成果,希望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中山先生的思想研究能够逐步演变成为引导今天的精神力量和物质力量。可以说,对中山先生思想的研究永远没有句号。放眼辛亥革命前一百年、辛亥革命到现在一百年、从现在到今后一百年,我们将会看到孙中山思想对中国、对两岸关系的影响历久弥新。
  谢孟雄认为,多年来海峡两岸的发展都以中山先生的思想为主轴。他特别推崇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一句话——“民生是历史的重心”,指出历代的动乱都源于民不聊生。谢孟雄还表示,发展经济是改善民生的重要命题,民生包含衣、食、住、行、育、乐,这些问题如何通过经济发展加以解决,中山先生都作了很好的论述,值得我们好好地研究。
  财政税制应更加体现公平原则
  孙中山的财政思想对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在开辟新税源上,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财产税制,充分贯彻税收公平原则。
  中山大学台湾研究所副所长林江指出,孙中山在财政收入和支出方面的认识都十分深刻。特别在财政支出方面,继承了“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财原则,并进一步丰富其内涵,把发展国家经济、振兴实业作为财政支出的重要方面,并体现为国家对地方生产的支持性支出以及对民生福利事业的支出。
  林江认为,孙中山的财政思想对当前我国财政体制改革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在开辟新税源上,要着眼于建立和完善财产税制,充分贯彻税收公平原则,即富人多缴税,穷人少缴税甚至不缴税。他提到,目前房产税最大的争议之处在于税收的目的什么。如果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照理说政府并不缺钱;如果是为了调节贫富之间的收入分配差异,那么有何证据证明房产税征收可以起到这一作用?有些中产阶层为了规避二手房交易个人所得税不惜假离婚,让人对现行税制设计的公平性感到雾里看花。这些都需要从中山先生的财政收入思想中找到改革灵感。
  林江还说,孙中山提到要节制私人资本垄断,转为发展发达的国家资本。这在当时的国情是正确的。但今天国家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过程之中,我国要发展的资本,应该不是垄断型的国有企业和中央企业,因为这两类企业越发展越会压抑民营企业的发展机会。当然,也应审视私人资本的发展模式,通过政府财政支出政策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包括基建在内的经济建设之中。
  中山思想推动中国与世界接轨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融贯中西、承前启后的开放思维,影响到百年中国的发展。
  台湾义守大学管理学院硕专班执行长李梁坚表示,中山先生的可贵之处,除了扫除旧有封建体制之外,还在于创造了新的经济思路,在其民生主义及实业计划中规划中国经济发展主轴,推动中国迈向可以与世界同步接轨及相互竞争的新舞台。
  他认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是融贯中西、承前启后的开放思维,影响到百年中国的发展。比如,中国大陆社会主义式的经济改良策略,是考量中国的特性来加以规划;大力推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兴建港口、公路、桥梁,符合民生主义的实业计划想法;更重要的是建立科学发展观,推动自主创新,发展中国式品牌及提升研发能量,与世界发展接轨,参与执行世界和平发展的责任。
  另外,孙中山思想对两岸共同的影响更加广泛。比如同样重视科学精神及实事求是的做法;以改善民生为依归,建立现代化建设及经济理念;吸引外资及人才、技术,寻求自主创新,与世界同步竞争;不断扫除贪腐,达到均富国强境界等。
  “育才、特色、畅流”的现实意义
  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与中国成立后的许多经济制度和路径相通,证明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是洞察国情、具有前瞻性的。
  澳门理工学院社会经济与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朱显龙表示,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主要表现在对外开放、开发资源、实行混合型经济、海陆结合等。这些经济思想与新中国成立后的许多经济制度和路径相通,证明中山先生的经济思想是洞察国情、具有前瞻性的。
  在他看来,中山先生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主要有三方面:一是“育才”,即中山先生所提倡的“人尽其才”。二是“特色”,即中山思想中暗含的经济学上的“不平衡发展战略”,选择特定产业,重点投资,打造具有强大竞争力、不可取代、持续发展的特色产业。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畅流”,即中山先生提出的“货畅其流”。当前中国的商流成本、物流成本、信息成本、人流成本、税收成本等方面都比国际水平高出很多,土地和劳动力成本也逐渐丧失优势。如何降低成本,实现“货畅其流”?除了降税、取消收费、控制人民币升值等技术手段以外,很重要就是通过改革、立法和人民监督,杜绝“行贿成本”,并精简机构,大幅削减行政开支。
  从总量繁荣到社会均富
  台湾《旺报》总编辑王绰中从媒体人角度陈述说,22年前到大陆采访,当时北京、上海都还没有高速公路,珠三角还处于经济沉结状态。短短20年间,大陆经济飞速发展,有四个省的GDP已经超越台湾;预计2020年左右,部分省的人均GDP也可能超越台湾。以前是大陆经济与台湾经济比较,现在是一个省与台湾作比较。
  但他也看到,今天中国社会面临一个问题,那就是贫富差距日益拉大。如何走向一个均富的社会,已成为这一代领导人要面临的重大课题。他希望,未来两岸能共同在孙中山先生均富思想的引领下,通过行之有效的举措,不断缩小贫富差距,达到真正的小康社会。
  如何走向一个均富的社会,已成为这一代领导人要面临的重大课题。
  中山思想与改革开放一脉相承
  中山先生所坚持的对外开放原则,与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脉相承。
  江西宜春学院校长、台湾经济与文化研究所所长肖华茵表示,中山先生所坚持的对外开放原则,与后来中国的改革开放一脉相承。孙中山曾指出,经济落后的国家要发展自己,赶上先进国家,一是必须有先进的、能够实现迅速发展的方法,二是必须具备发展所需的生产元素与条件,这二者都只有在对外开放的情况下才能获得。
  因此,对外开放在孙中山的经济思想体系中举足轻重。他倡导的“开放主义”、“门户开放主义”的内涵,就是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让外国人到中国办理工商等事,希望利用外国先进的物质文明来加快提升中国的生产力水平。
  在当前,对外开放与确保国家主权完整相统一的思想理念仍有指导意义。为了确保主权不丧失,孙中山曾提出了一系列办法,比如通盘计划、主动选择,避免为人挟制;同外国签订平等互利条约;利用外资尽可能由公司与公司“私对私”,减少政府出面;善于选择时机;大力培养具有开放意识和发展知识的人等。肖华茵认为,这些主张对于今天中国坚持改革开放政策,推进国家经济繁荣昌盛的过程中,仍有强烈的警示作用。
  “国家强盛梦”可成调结构参照
  孙中山的思想中包含着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国富民强的"国家强盛梦"。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特区港澳经济研究所所长、博导陈恩表示,孙中山民生主义的经济思想有许多值得研究学习之处。比如,民生主义思想的实质就是以民为本;在政治层面上,他提倡天下和国家都是人民公有,人人平等,无尊卑贵贱;在道德思想层面上,倡导替众人服务及博爱的品格。
  为了实现国富民强,孙中山极力倡导创新,其中重要的方面就是制度创新。他从中国国情出发,探讨建立适合我国经济发展、国家强盛的制度,并在实业计划中主张通过改进技术提升生产力水平。可见,孙中山的思想中包含着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国富民强的“国家强盛梦”。
  陈恩指出,在当前,孙中山提出的“国家强盛梦”依然可作为优化经济结构的依据和参照。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必须突出科技作用,突出创新作用,突出教育投入、研发的战略地位。孙中山先生的主张对于解决经济发展中突出矛盾,仍然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
  两岸弘扬中山思想共谋合作契机
  中山思想是公认最具有开放、包容及前瞻性的思想,是两岸发展沟通的纽带桥梁。
  汕头长荣房地产开发公司董事总经理、汕头市台协副会长林彦光认为,近代以及当前中国的许多经济建设思想,都起源于中山先生的实业计划,两岸可以在弘扬中山思想中共谋合作契机。
  他指出,近年两岸合作的具体实事包括2010年6月签署的 “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定”(ECFA),1个月前又签署了 “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从实际运作情况来看,两岸签署经济合作协定,确实有助两岸经贸发展,也有助于吸引外商投资,提供就业机会、为民兴利。两岸携手发展,正是契合中山思想的经济合作架构。
  林彦光表示,中山思想是公认最具有开放、包容及前瞻性的思想,是两岸发展沟通的纽带桥梁。希望借助此次研讨机会进一步传播,通过共同探讨,体认中山思想的精神原貌,并借落实两岸经贸合作交流之机,共同弘扬中山思想,营造和谐双赢的局面。
  当代人要做的“三个超越”
  为什么提出“超越”?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到今天都走到了一个发展瓶颈,中山思想的很多东西可以对照,但必须要超越。
  台湾高雄中山大学政治经济学系教授辛翠玲表示,中山先生过世至今已将近一个世纪,今天聚集在此讨论他,第一个是让我们尊敬他,第二个是让我们记住他,第三个是让我们超越他。
  为什么提出“超越”?无论是大陆还是台湾,到今天都走到了一个发展瓶颈,中山思想的很多东西可以对照,但必须要超越。第一是在经济动能方面,今天的经济增长不能再仰赖于旧有的生产模式,超越经济现代化模式的动能来源于创新技术,而不是拼人力和资源;同时,需求也不仅再来源于民生物质的满足,更多来自于属于人的精神价值部分的满足,所谓的经济概念并非只限于商品化的经济生产;此外,现有的人力消耗式成本会导致一种现象,即随着经济更加增长,贫富差距越拉越大,而经济的新形态发展中更加强调寻找属于社群和人的互助需求。
  第二是从“经济人民”到“经济公民”的超越。两者的差别在于在后一个概念中,每一个人对自己责任、角色的承担。在经济社会奉献工作的每一个人,要如何扮演在新经济体中的角色?值得每一个人思考。举例而言,过去企业寻求的是股东的获利,而经济公民型的企业,则寻求所有利害关系人的获利;过去只要物美价廉,现在则要追求透明化,让所有的利害关系人看到产品每一个环节可受监督、透明化生产。
  第三,不要背负国仇家恨和伤痛来到21世纪,把这种情绪带给自己的子孙。要带着希望、乐观、健康的色彩,去面对这个崭新的时代。让历史留在警惕的记忆当中。